一视同仁对待
一视同仁对待,一视同仁这一个词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在生活中如果能做到一视同仁,那么有很多麻烦的事情都能够顺利的解决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怎么一视同仁对待问题。
一视同仁对待1
一视同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ī shì tóng rén,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出自唐·韩愈《原人》。
一视同仁对待指对于每个人都是要一样。
解释
解释: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出处
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平等对待。
示例
朱自清《回来杂记》"警察却不怕自行车,更不怕洋车和三轮儿。他们对洋车和三轮儿倒是~,一个不顺眼就拳脚一齐来。"
星新一《喂--出来》"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
鲁迅《朝花夕拾·狗·猫·鼠》"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认为多事 。
一视同仁对待2
换个角度去理解“一视同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如果能真正做到一视同仁,那么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掉。所以有必要认真地解释下这个成语的意思。
“仁”是关爱他人的意思,从字上看,单人旁加一个二,两个人,从心里出发,由己顾他的一种感受。虽然每个人所在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人类有一个共性的,那就是有“爱”的这种情感在。这是我们天性当中存在的事情,比方说,我们看到不相识的小孩子掉到井里会产生一种同情心,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看到别国打战,流离失所的老弱病残会心生恻隐之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与外界的一种联系,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地域,不分肤色。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对待别人要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别人的出身,长相,能力,智商等因素而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即使是这种简单的理解也很少有人做到,尤其是现代社会,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
“仁”是一种从心里出发的感同身受,是关爱他人,但绝不是对谁的态度都一样,那样子是假仁假义,是乡愿,是道德最大的敌人,就是虚假的,对自己认知这个世界有很大的阻碍。所以要真正达到一视同仁这种境界是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也是有好几步的过程,最开始是从外界知道这样的话,心里有了这样一个概念,这是最初的一种状态。嘴上说着,心里想着,可就是没有行动起来,还是与我有利的亲近,与我无利的远离,那算真正理解这个成语吗?显然没有,所以得仔细思考其中原因,做出一些行动。
我从生活当中看到的现象是,很多人都处在第一步,心里有这样一个概念,但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就是像是忘掉了这个成语,变得自私自利,所以说,天下无烦事,庸人自扰之。最好的道理就在那里,解决的方法有了,大家就是不用,自己在走弯路,还一个劲地抱怨老天爷不公平。老天爷是一视同仁的,老天爷只有公正,没有公平。我们也因该清楚,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公平是人类社会用法律约束起来的,公正是大自然的规律,对任何事物都是一样的。《道德经》里有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不仁就是最大的仁,最大的爱,因为老天爷是没有私心的,万物依照规律运作,不会对某个事物搞特殊化,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所以说老天爷很公正,是一视同仁的。
我们毕竟是凡人,没有老天爷那样的胸襟,但也可以尝试着过渡到第二步。第一步是我们有了“仁”的概念,我们对身边的人会有一颗“关爱的心”,但是呢,“仁”是两个人的事情,对方的态度决定了我用什么样方式与之相处。我愿意主动示好,对任何人都这样,但是对方接下来的态度决定了我之后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他相处,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这个的过程是长期的,在此期间还要不断地去修正自身,提高自己的知识,升华为智慧。并且事物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个变化的周期因人而异,所以不断的学习,感悟是很有必要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样走下来,才有可能领悟到关于“仁”的第二步。
明白“仁”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帮助呢?生活是由各种各样的问题组成的,一个是外在的物质生存问题,另一个是内在的精神情感问题。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离不开与身边的事物打交道,“仁”一个是自己,另一个是身边的人事物,能真正的理解这个字,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能把问题合理的解决掉,这样的帮助还不够吗,不能做到,心静不下来,心里当然烦躁了。
所以,想想大自然是怎么一视同仁的,在看看自己,比较下,会有自己的答案。
一视同仁对待3
怎样做到一视同仁
我们在学习《道德经》第八章时,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白话意思是,最上等的善如同水的德性,利益万物而不争名利。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的地方,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作为了。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都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善德渊深沉静,能和合万物。施予万物,都出于仁爱的心。所说的话,都诚信真实。滋润万物,就好比处理政治一样(无为而治)。在行事方面,又能尽其所长。在举动方面,很合乎自然的天时。水不与他物相争,涵养和气,自然不会有错误的纷争。
我们看到,水的德行除了不争和处下外,水还有一项好的品德就是“善利万物”,即“与善仁”,施予万物,都出于仁爱的心。不厚此薄彼,不偏不倚、天公地道。
我想到一个成语叫一视同仁,是不是从这里产生的呢?查了一下词典,一视同仁出自唐韩愈的文章《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现在意思是,不分厚薄,同样看待。但是,人类生来就有好恶之分,人与人相处有远近亲疏,怎么样做到一视同仁呢?
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要厚待亲族,如在《论语学而篇第一一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在《论语微子篇第十八一○》章,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意思是,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会疏忽慢待他的亲族;不会让大臣抱怨没有受到重视;长期追随的属下没有严重过失,就不要弃之不用;不要对一个人要求十全十美。
在《论语泰伯篇第八二》,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意思是,孔子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不致对人冷淡无情。
如果对亲属、亲族和关系近、关系深的人特别厚待,特别关照的话,那怎么能一视同仁呢?我们知道,孔子倡导的理念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他不可能只“厚其亲”,我们要找到儒家人一直孜孜以求的东西。
还是在《论语泰伯篇第八二》,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那么民众就会走向仁德。很显然,这不就是儒家追求的“德治”思想吗?用德行来治理国家,才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为政以德和无为而治的意义相近,儒家和道家都希望通过人民素质的提高来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都希望增加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人人向善,社会和谐。
要实现德治,别无他路,唯有加强修养,提升自身的德行,努力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仁者。《论语里仁篇第四三》,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孔子说:“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一般的人有好恶,但是以个人利益、目的出发,但仁者不一样,能够心底无私,好自己所好,恶自己所恶。
在《子路篇第十三二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协调差异,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协调差异。”
我们翻翻《易经》,会发现有一个同人卦与此意思非常接近。同人卦的卦象:下离上乾。同人卦卦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同人卦彖辞: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什么意思啊?就是,禀性文明而又强健,行为持中正直而又互相应和,这就是君子的正道。只有君子才能沟通天下人的意志。也就是说,只有君子才能一视同仁。
这个卦告诉我们,做一个人,你要由近推到远,由亲推到疏,一步一步地去一视同仁,你才做得到。做任何事情,它有一个过程,慢慢地往外推,是比较容易的。一下子要把天下人都看成一样的,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平时我们要注意,就是每个人,都要牺牲一点,把自己要放在公共的利益上面来多考虑,这样就叫做通天下之志。只有君子的所作所为,才能够促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个就是同人卦提供给我们的一个主要思想。因此,要做到一视同仁,无他,惟取君子和仁人。
那最后问一下,这个成语的形成是归功于道家呢,还是归功于儒家呢?这个简单了,这个成语由韩愈首先提出,而他恰恰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你说,这应该归功哪个!